AP课程的学习过程和考试同样被看重
今年中国大陆的AP考试已经结束了,我们发现在北京有一些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就提前参加考试,这在规则中是允许的,有些研究AP教育的专家注意到这个现象,如函数研究者Alics表示并不赞同这种行为。
“晚饭不用早上吃!”她说,AP考试的本意,是让那些优秀的高中生能在提前完成同龄人都必须完成的学习课程之余,有一个继续深造、体现自己优秀学习能力、学术潜力的机会。如果有过多高一、高二学生不经过AP课程学习就直接参加AP考试,“会渐渐冲淡AP考试成绩在招生中的作用,影响招生官员对中国考生的选择,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为了证明自己,考生年龄越来越低,投入考试准备的精力越来越大,但实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却未必提高;这些考生到美国后绝大部分表现并不优秀,高分低能,在考试委员会和美国大学心目中,中国学生的成绩的含金量就会越来越低;因为含金量低,学生就只能靠考出更高的分数和更早的参加考试,来提高自己的录取几率……”
Alics举例说,因为中国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很强,分数也普遍较高,导致现在一些大学在录取中国学生时,开始给他们的考试分数打折——比如麻省理工。
AP微积分学习过程
如何选择美国大学?
作为一位母亲,Alics对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有诸多批评,对那些执意希望将孩子送到哈佛、斯坦福等名校读书,为了让孩子考出高分而盲目施加压力的家长也比较担忧。
Alics 分析,且不说孩子是否适应这种文化和生活上的落差,单从为申请大学加分来说,这种做法就并不可取。要知道,很多时候,一个学生踢球踢得好、画画好,比高分更能吸引名牌大学的注意力。中国人常常说班上考试都得优的学生毕业后未必个个事业都很有成功,往往是得良的学生几十年后很有成就;美国也有“C Students are the best”的类似说法。这并不是说成绩差的学生比成绩好的更容易事业成功,但美国名校招生办面对众多优秀申请者,为了学校的竞争力,他们选择人才时就不会只看考试成绩,有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如果能展示自己有别于一般申请者的特长,就会更吸引招生办官员的眼球。
她提醒所有的华人家长,想将孩子送到美国名牌大学,比单纯准备考试更好的方法,是充分发掘身边的资源,给孩子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如父母都是建筑师,孩子又对这方面感兴趣,不妨充分给孩子相关的锻炼机会,“我就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成绩平平,但他参与实习的建筑设计项目很多,最后进了美国排名前十的建筑学院。”
“关键是找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别人。”她说。
是否学习过比考得好更重要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中学部主任欧莎(Martha A.Ortiz)到中国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她正在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帮助建设AP课程。目前该校开设了两门AP课程——经济学和AP微积分。
“因为我们学校的国际学生中父母做生意的比较多,他们对经济学和数学也相对比较感兴趣,所以先开设了这两门课。”
不过,她认为,现在的学生有一些误区,“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这门科目比较优秀,所以不想学习AP课程就直接参加考试。虽然考试成绩可能也很不错,但对美国大学来说,他们很多时候更看重你是否有这个学习的过程。”
她介绍,美国大学在招收学生时,除了看学生的AP成绩,还会对学校、教授学生的教师等因素进行考核,最终得出一个综合结论。
Alics则强调,AP学习的过程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更多学术知识,并不仅仅为了考试,“但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理解这点。”
她举例说,一个学生一年之中报考了14门AP课程,这样其实没有什么好处,“除非你的学校原来有人考了13门课,你想超越他,想破纪录,这会让大学觉得你是在挑战自己,否则更多的成绩只会让学校觉得你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进大学而考试,不但不会加分,反而会减分。”
一名家长正在向清华附中国际部招生办咨询,“你们的学生有没有参加AP、SAT这种正规考试的经验?成绩怎么样?”
该校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绝大部分华人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咨询最多的。
“其实他们没有看到,对还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比考出高分更加重要。”Alics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