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忠:极限(Limit)发展的前世今生[教学研究]
极限(Limit)是微积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极限理论(Theory of Limit)最终的完善得益于19世纪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和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等的卓越工作。
今天,我们能相对“容易地”理解微积分,也得益于我们站在Cauchy等“巨人”肩膀上学习微积分,真心感谢他们对数学的贡献。
向前追溯到两千五百年
极限思想的萌芽阶段,我们不得不提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中国的惠施(Hui Shi)、刘徽(Liu Hui)、祖冲之(Tsu Chung-Chi)等数学家。
公元前5世纪,距离我们今天站立的时代,大约2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安蒂丰(Antiphon)提出了“穷竭法”(Method of Exhaustion)。
之后,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Eudoxus)进一步完善“穷竭法”,使其成为一种合格的几何方法;再过100多年,阿基米德(Archimedes)做了进一步发展,其著作《论球和圆柱》运用“穷竭法”建立命题:
只要边数足够多,圆外切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之差可以任意小。
以现代数学来看,阿基米德(Archimedes)建立的命题饱含“极限思想”,用无限逼近的方式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已经十分贴近于现代对于极限的认识。
很可惜的是,古希腊人对数学公理化、机械化的追求,以致于对“无限”似乎抱有“恐惧”,极力避免明显地人为地“取极限”,转而用“归谬法”(Reduction to Absurdity)实现相关证明,搁置“极限”,极限理论(Theory of Limit)发展止步不前。
差不多一个时代,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浴缸里不好好享受热水澡SPA,捣鼓着“浮力定律”时,距离爱琴海岸10000多公里外的神秘东方古国 — 中国(China),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风暴中,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群星闪烁,百家争鸣,其中名家学派创始人惠施是发展“极限思想”一颗闪耀的明星。
惠施(Hui Shi)提出“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暗合“极限思想”的大奥义。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的东西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永远也取之不尽”,以现代数学来看,这是数列极限(Limit of a Sequence)概念的形象表达。
又过了大约500年,到了魏晋南北朝,数学家刘徽(Liu Hui)和祖冲之(Tsu Chung-Chi),把“极限应用”推至新高度。
刘徽为计算圆周率π,以极限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割圆术”(Cyclotomic Method),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去无限逼近圆面积,继而以此求取圆周率π。 祖冲之(Tsu Chung-Chi)在刘徽的“割圆术”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约率π≈22/7及密率π≈355/113,圆周率π计算上,祖冲之应用“极限”(Limit)的成果领先了西方数学1000余年之久。 数
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出现之前,割圆术在圆周率计算史上长期被使用,使用三角函数(Trigonometric Function)表述,即为: π≈cos(90°-(180°)/n)*n
当n越大时,cos(90°-(180°)/n)*n越接近于π,写成极限的形式,可得:
π=lim┬(n⟶∞)〖cos(90°-(180°)/n)*n〗
细细把玩,古希腊的“穷竭法”(Method of Exhaustion)和古中国的“割圆术”(Cyclotomic Method),向前追溯2500余年,我惊奇于中西方数学以各自的轨迹的萌芽极限又那般不谋而合,用各自美妙的姿势展现了“极限思想”。
我也不禁发问,中西方数学都发端“极限思想”,为什么没有生长出“极限理论”就戛然而止?
或许,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极限理论缺乏发展的沃土,“割圆术”止步于“具体的应用(求圆周率)”;另一方面,爱琴海岸的暖风依旧,阿基米德(Archimedes)伟大的头颅却早已被罗马士兵砍下,公元3世纪末,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战火吞没,公元5世纪末,欧洲文明陷落到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极限理论也停滞发展。
朝代更替,春去冬来,月球上的“祖冲之环形山”孤独的守护着地球,期待重现“极限理论”发展的曙光… …
我来了,因为你在这里等着我
月球上的“祖冲之环形山”又围着地球孤独绕行了12000余圏,到了公元十 四世纪,沉寂千年的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Renaissance)思潮,但丁(Dante)、薄伽丘(Boccaccio)、达·芬 奇(Da Vinci)、莎士比亚(Shakespeare)等一大批时代巨匠带领人们逐渐冲破“神学”的思想禁锢。
与此同时,麦哲伦(Magellan)及哥伦布(Columbus)等大航海家带着对财富的原始冲动对全世界实现了地理大发现(Age of Exploration)。
当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拔剑倒在罗密欧的血泊时,哥伦布已经踏上印第安人世代生活的土地,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积累下来的初等数学(Elementary Mathematics)也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数学朝着更高的阶段开始准备着。
欧洲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时期,大致处于明清时期的中国,由于理学盛行和八股取士等原因,数学发展缓慢,致使古中国与微积分(Calculus)和极限理论的发展失之交臂。
大致经过300多年,到了公元十七世纪,一方面,许多科学问题被积攒着并亟待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得益于费马(Fermat)、笛卡尔(Descartes)、开普勒(Kepler)、卡瓦列利(Cavalieri)、巴罗(Barrow)等众多数学家的大量积累,英国数学家牛顿(Newton)及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分别创立了微积分。
微积分(Calculus)的出现不止使得数学空前繁荣,甚至超出数学本身,在物理、化学、生物学、航海、天文学、机械制造、工程学、军事等众多方面展开大范围应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然而,牛顿(Newton)和莱布尼茨(Leibniz)创立的微积分都缺乏严谨的逻辑基础,人类迎来数学更高的阶段,伴随而来还有一个“已死量的幽灵”,这个“幽灵”审查微积分的对象、原则及论断是不是比宗教的神秘、信仰的要点有更清晰的表达,或更明显的推理,导致“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
接下来,不到100年时间,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发生,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人类迎来技术发展史上巨大的革命。此背景下,无论就数学自身而言,还是整个人类技术发展需要,都要求微积分严谨化,此时,微积分等待着极限理论的到来。
十八世纪
公元十八世纪,一批数学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使得极限和微积分开始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包括:达朗贝尔(D'Alembert),欧拉(Euler)、拉格朗日(Lagrange)等。
期间,达朗贝尔(D'Alembert)定性地给出了极限的定义:“一个变量趋于一个固定量,趋于程度小于任何给定量,且变量永远达不到固定量” 。 除此之外,运用极限思想给出了判定级数(Series)敛散性的达朗贝尔判别法(D'Alembert's Test): 级数∑_(n=1)^∞▒a_n 是正项级数,假设lim┬(n⟶∞)|a_(n+1)/a_n |=ρ,结论:① 当ρ<1,级数收敛;② 当ρ>1,级数发散;③ 当ρ=1,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现代数学中,达朗贝尔判别法(D'Alembert's Test)仍然是级数敛散性判定的重要方法。
期间,欧拉(Euler)极大地推进了微积分涉及到函数和求法,而事实上,牛顿(Newton)和莱布尼茨(Leibniz)只涉及到少量函数及求法。在极限理论发展上,欧拉(Euler)提出了关于无穷小量的不同阶零的理论。
期间,拉格朗日(Lagrange)迷上并专攻数学分析,是数学分析仅次于欧拉的最大开拓者。虽然拉格朗日回避极限概念,但他也承认微分法可以在极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在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极限定义得以产生,虽然它仍然过于直观,与数学追求的严密原则相抵触。
十九世纪
公元十九世纪,一个严格精神高度发扬的时代,随着数学分析的发展,极限理论最终为微积分注入严密性。在此期间,波尔查诺(Bolzano)、柯西(Cauchy)、阿贝尔(Abel)和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等数学家为极限理论的最终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最先是,捷克数学家波尔查诺(Bolzano)抛弃无穷小量的概念,运用极限的概念定义导数和连续性,并且获得了判别级数收敛的一般准则 — — 柯西准则(Cauchy's Convergence Test)。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波尔查诺的工作被长期埋没,没有对当时数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紧接着,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发表《分析教程》,独立得到波尔查诺之前证明的基本结论,并以极限为基础,定义无穷小量和微积分学中的基本概念,建立了级数收敛性的一般理论,成为对分析严格化影响最大的数学家。
按照现代标准衡量,柯西的分析理论大多基于几何直观,严密性仍然不够。不过,柯西与一位当时被柯西忽视的青年数学家 — — 挪威数学家阿贝尔(Abel),极大地推动了数学分析的严格化潮流。
其后,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给出了魏尔斯特拉斯函数(Weierstrass Function),一个由无穷级数定义的函数,直观地想象它,是一条连续的锯齿状折线,但锯齿的大小无限地小。
当时,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否定了数学家认为 “除少数特殊点,连续函数处处可导” 的观点。随后,狄利克雷函数(Dirichlet Function)、黎曼函数(Riemann Function)和赫维赛德函数(Heaviside Function)等病态函数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直观及几何的思考不可靠。
最后,魏尔斯特拉斯在前面数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定量地给出了极限定义,就是现代通用的“ε-δ定义”: ∀ε>0,∃δ>0,s.t. 0<|x-x_0 |<δ,有|f(x)-A|<ε,记为:lim┬(x⟶x_0 )f(x)=A
魏尔斯特拉斯以极限理论为基础严格建立微积分,系统创立实分析和复分析,基本上实现了分析的算术化,克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和矛盾,被尊为“现代分析之父”。
而这,严格化的微积分也为20世纪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青建,武修文,王玥. 古希腊数学演绎证明思想的发展脉络[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 Peter Beckmann. 《A History of π》[M]. Boulder, Colo: Golem Press,1977
[3] 庄周. 《庄子•天下篇》
[4] 李玉玲. 极限概念的建立及其重要作用[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2
[5] 吴文忠. AP微积分辅导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6] 陈宇. 极限论的发展[J]. 邯郸大学学报, 2000
[7] 李心灿. 微积分的创立者及其先驱(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项晶菁编著. 数学文化选粹: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世界近代现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0] 凌国英. 关于达朗贝尔判别法[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1] J.A塞雷(Serret)主编《拉格朗日文集》
[12] 李文林. 数学珍宝[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13] 李后强, 汪富泉. 分形理论及其发展历程[D]. , 1992.
[14] 苏维钢,钟怀杰. 实分析中某些病态函数的性质和作用